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渊学通教育 渊学通国际课程 2021-04-25 02:26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引言



最近,一位外国博主Spencer在人大附采访学生英语水平的视频爆红。
 
人大附中,北京海淀区的金字招牌之一,是许多学生望而却步的地方,可也是众多家长向往已久的去所。
 
在许多人眼里,名校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。
 
本次视频一发布,诸多网友就立刻点开,本是抱着比较式学习的心态观看视频,却感受到了来自学霸最真实的暴击。


视频中,博主对人大附的学生进行了街头随机采访,让他们在一到十分之间为自己的英语打分。
 
这些同学们无一例外都是语速恰当,思维敏捷,表达地道,托福口语近乎满分案例的存在。可即使如此,学霸们之间好似是有一种无言的默契,全部给自己打了五到六分。

(口语25分选手已哭晕在厕所...)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其中被众人夸赞为“native speaker”的男孩在面对外国人和摄像机采访自己时,更是不仅临危不乱,还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英语,令众人佩服不已。
 
但你猜他打几分?没错,还是五分!并且在面对采访者的质疑自己英语水平一定高于五分时,他还十分谦逊地讲出了自己做此判断的原因。
 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 
所以,家人朋友们,记住了:孩子的口语要从胎教听 TED 抓起了!不然连人大附中 ICC 都上不了了,还怎么考虑顶尖美高和藤校啊!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在当下愈来愈卷的世界里,我们谁也不比谁少一分焦虑。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教育内卷的漩涡

本次视频爆火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 --- “鸡娃”。
 
正因为几乎每个教育类的公众号都会谈一谈这个爆火的词,使得给孩子打鸡血式地进行教育”这一口号一直流行于当下浮躁的社会之中。
 
随着这种潮流“蔓延”,连很多佛系家长都表示自己坐不住了,认为只要“你鸡,我鸡,那大家都得鸡”!

而当主流的家长都开始热衷于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,“全民鸡娃”也就此诞生。
 
最近,电视剧《小舍得》的热播更是对“鸡娃”一事掀起了一番讨论,其中体现了以爱之名、丛林法则、从众心理等常见的教育问题。
 
妈妈说:“孩子,我都是为你好。”

剧中的小朋友子悠回应:“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,而是考满分的我。”

妈妈马上激动地反驳:“我怎么不爱你了?我还要怎么爱你?”

子悠哭着倾吐心声,妈妈也流下眼泪,但是她没有听下去,转身离开了。
 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被顶上热评的网友说:“家长们说了不听,听了也听不进去。”他们用爱束缚着我们,这样的“为你好”可能一直会持续陪伴我们直到二三十岁。
 
家长们在校内比孩子的成绩、在校外比谁孩子的兴趣班多。年轻的父母在学习如何当父母的时候就知道了“教育要从胎教开始”,而中年父母虽然看清现实却又不得不继续孩子的重点培养方案。
 
如今,“鸡娃流行病”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威力。
 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前赴后继上战场


“鸡娃人,人上人”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
不会鸡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,听不懂这个圈子的黑话可能会变成尴尬的局外人,以下名词请大家熟练掌握:
 
小试牛刀版
青蛙:各方面能力比较普通的孩子,又称普娃。

牛娃:能力特别突出的孩子。

自鸡:一边给孩子打鸡血,一边自己也努力提升。

微鸡娃:稍微鸡了一点的娃。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恋人未满版

素鸡:重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,培养体育、艺术等特长。反义词 荤鸡:应试教育走起。


家鸡:父母自己在家鸡娃,不依靠辅导班。——反义词 班鸡:满满当当辅导班培养孩子。


人工牛:后天培养出来的牛娃。——反义词 天牛:天生优秀的孩子。


澳牛:奥数好的孩子。


原版娃:看英文原版书的孩子。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地狱模式版

SA:上岸,指孩子终于被鸡成功了,考上学校了。


BNJ:不耐鸡,孩子受不了我的教育方式。


JBCL:鸡不出来,翻译——孩子太笨,没长进。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加试翻译

大家好,我家小宝是人工牛,四岁开始成了个原版娃,之后想继续家鸡。希望澳牛的朋友们分享经验,我们孩子有时候JBCL,以后我们想给娃素鸡和荤鸡一起比较好!我们会向牛娃学习,后年考小学高分SA,请大家多多关照!没长进。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如有答案,请各位读者朋友在评论区交流,我们将随机抽取一位朋友,免费赠送鸡娃群入门券一张。(假的)
 
另有补充材料,请大家多背诵多温习!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荤鸡、素鸡、家鸡......到头来我们可能只是个菜鸡。


“鸡娃群,海底针”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
 
想要继续学习语言和这项“新风尚”的话,你必须有一个沉浸式的环境可供交流,比如——鸡娃群。

如果你有幸找到了高端鸡娃群的入群方式,相信过不了多久,你不仅能熟练掌握“鸡娃语言”,还会为孩子和自己感到更加焦虑。
 
大家会在群里分享各种教育链接,在长篇大论、科普数学教材的推文下,你会找到这样的评论: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(如果我爸妈也有这种钻研精神和监督态度,我是不是应该赶紧去报名AP世界史、美国历史、艺术史,都能五分?)
 
甚至在海外,你家孩子只要足够“争气”,在神仙鸡娃群,你可以发现二三十岁的“娃”。

虽然海淀区和顺义区的爸妈们快要为了争夺资源打起来了,但是不妨碍美国大厂 Facebook (脸书)的家长群里播报升职加薪。
 
群里的备注表示的是“孩子”的学历、所在地、已婚未婚和性别,在家长发消息时,不仅可以炫耀自己孩子的好消息,还能顺便找个高学历的女婿或者儿媳妇,省去了去北京玉渊潭相亲角的时间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一举两得。
 
不知道二三十岁、已经工作了的“孩子们”知不知道父母在这样的群里聊得热火朝天,个人私事被父母分享给一群陌生人,也许会感到不安或者无奈吧。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任尔东西南北风


其实,“鸡娃”和“内卷”就是天生一对。
 
当时在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第一季出圈的李浩源就曾发表一篇长文讲述内卷”这个词的起源。这本身来源于黄宗智教授提出的一个叫“Involution”的经济现象。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这说白了就是“人多地少”,大家都盯着眼前的那块糕,从而陷入了一场内部斗争之中。
 
在很多人眼里都是“人间理想”的李浩源都承认自己架不住内圈的趋势,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,陷入了“欲投文而无门,将努力而无用”的感觉当中。
 
在当下的孩子们经受了“千磨万击”后,我想起来高中老师A曾给我们分享的一个小故事。她说这样的事情让她每天都会增加一点烦恼:
 
小学奥数考试的教室外面是家长们的“交流大会”,有一位同学的妈妈说去年花了将近两万块钱给孩子买课外书,小朋友特别喜欢看,已经把四大名著看了三遍了。
 
我同桌在算两万除以四十是多少,我前边的同学转头说:“我小学可能在看美猴王大战奥特曼。”老师A说,虽然我们也保持每周看四本书的好习惯,可是远远不够呀。我们羞愧地低下头:我多久没看完一本书了......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老师又说,奥数考试成绩出来之后,儿子比他同学少了三分,问我们有没有对付粗心的好方法。我们反问她儿子的成绩:92分,比他同学多错了一道选择题。
 
高中老师因为工作要七点到校看我们早读,她就顺路把儿子六点五十送去了小学,并且给他装了三本英文绘本,叮嘱他早到学校一小时可以看完两本,中午午休还可以再看一本。结果,回到家一问,小朋友只看完了一本,老师二话不说把他训了一通。他哭了半小时,眼睛红红地去写作业了。
 
那个周五开家长会的时候,小朋友的班主任表扬了他早上提前到教室后,把所有同学倒放在桌子上的椅子搬下来了,还把桌子一排排摆整齐了。
 
先有一批人“为了教育而鸡娃”,后来发起了没有硝烟的教育战。
 
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、快乐、坚强、善良,但是一味地严格管理孩子,长大后可能只会剩下一点还没经过检测的善良,丢失了同样重要的“健康、快乐和坚强”。
 
我们应该“为了教育而教育”,把童年还给孩子,把尊重还给青年人。通过纯粹的教育,培养心智健全的人。
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愿世界再无“鸡娃”

父母总是觉得孩子的成绩是全家人的事情,因此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补习班、寻找资料、陪(监控)孩子做题。也许是因为爱面子,对待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,也付出巨大的心力去“鞭策”他们,高GPA、大厂实习、比赛得奖就是他们眼中孩子的过人之处。
 
可是,生活已经这么累了,我们为什么不放下一些东西呢。这些累赘的心理负担!
 
人大附中人均native speaker? 我快要被鸡娃逼疯了!
 
不论是孩子还是父母,都应该放平心态。不卷了并不代表不努力了。

我们还在认真生活,还是该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,只是放下了心里的包袱,不再计较衡量“努力”的虚无标尺。
 
倾听孩子真正的需求,培养好习惯,树立正确观念。
 
别“鸡娃”了,也别逼迫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