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随笔 | 林敏:“世界读书日”话“读书”

渊学通教育 渊学通国际课程 2021-04-24 00:35


读书于我,犹如空气和水,缺之不可生存。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,便是一书在手,闻着淡淡的书香,字里行间,映照出一个书生心海里泛起的阵阵“涟漪”与“波澜”……


今天是“世界读书日”,但对我和西外的许多师生家长来说,其实天天都是“读书日”。


忆及自己幼时就与“书”结缘,从连环画始,到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读长篇小说,那时正值文革岁月,所有图书馆全关闭,幸好母亲在小学教书也兼管图书馆,再加上二伯也在上海一所大学图书馆工作,所以“开后门”“偷阅”了不少书。记得那时每逢家里来客,第一件事便是张口问这些亲朋长辈借书,去别人家做客,一定是“翻箱倒柜”地寻书找书。


记得在中学大学教书的舅舅、阿姨、姨夫,家里的柜子书架每次我去,都要翻个“底朝天”。长辈们尽管不厌其烦,但心里头应还是藏着“赞许鼓励”之情,那时我的中小学老师,知道我爱读书,也冒着风险,在那个“知识无用、烧书毁书”的年代,偷偷地用红封皮包着“大毒草”,西方古典文学作品、五四时代的小说与戏剧,让我这个似懂非懂的青春少年,在长身体的同时,汲取了精神和心灵与身高同步生长所必需的“人文营养素”。


教育随笔 | 林敏:“世界读书日”话“读书”


记得那时有长辈给的“零花钱”,一定是去四川北路和福州路的旧书店去“淘书”,家里自己的小书箱里,也慢慢地积累起上百本书。


更值得怀念的是,当时中学班上、校内的一些同学,经常在一起读书、分享交流,记得中学时读了写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《比一千个太阳还亮》,看到他当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读书时的“潇洒与浪漫”及对新物理学知识的那种探究劲儿,我们这批少年们,也在自己的想象中,追寻着大师们的学术探索与人生轨迹。


以后去农场,行李中带着最多的也是书,农活再多,再苦再累,睡前能读几页书,一天的辛劳立马化作了书中舒心畅意的故事与人物、或优雅深刻的阐述与推论。


一本书,拿在手中,书香味便扑鼻而来,沁入心肺、滋润心灵,有时想,这辈子伴我最长时间,最难舍难分之物是什幺,那一定是“书”。


考上大学、出国读研、后来教书办学,更与书形影不离,读书于我,不是“敲门砖”,也无任何功利色彩或谋生之用。读书已是我的生活生存方式、犹如呼吸,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“生理及心理功能”。


“书生”一词,我觉得是对自己和天下读书人的最好“褒奖”,一个能将“书”与自己一生融为一体的人,走哪儿、做什么事,都不会太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