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,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,首先最值得“吐槽”的是家长,而不是社会与学校。”
前几日,全国政协委员、央视名嘴白岩松,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,吐槽了那些对孩子教育迷茫焦虑的父母。这次面对镜头,白岩松发表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犀利评论,直戳教育的痛点,并呼吁家长正视这些存在的教育问题。
其中,一位网友问到:“您平时工作那么忙,是怎么陪孩子的,您又是拿什么影响孩子的?”
白岩松的回答是:外界通常对我有一个误解,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“国脸”,我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,“他那么忙,哪来时间陪孩子?”
但从我个人的看法而言,我对孩子的教育还算成功的,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“不言之教”,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。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,所谓言传身教,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,你天天摁在这儿,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?
“和孩子讲道理没用,言传身教最管用!”
言传身教,身教胜于言传
我们得承认,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知和三观的建立,其实都来源于父母。
从一张白纸,到学会与人交流、学会生存,在孩子这张纯洁的白纸上,写满礼貌、美德、秩序、原则的第一位执笔人,就是我们为人父母。
白岩松向记者分享了他和儿子的生活故事:
我是阿根廷队的球迷,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,就是听音乐,除了看足球比赛我们很少看电视,我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喜欢哪一支球队,也没有说过你要喜欢看书等。现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队的球迷,他从来不看电子书,房间里堆满了纸质书。
还有一件小事,我家里住顶层,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。上了顶层后,我都会摁下“1层”,让电梯下去。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,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,缩短等待时间。后来我发现,以后每晚回家,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,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“你该怎么怎么做”的话。
白岩松的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,父母正向的言传身教,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。尤其是那些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教育,比起书本、媒体、网络的影响,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。
所以,千万不要低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!更不要低估身教的力量!
很多家长都持有的观点是,只要我们不停的督促孩子,督促他学习、写作业、养成好习惯,然后孩子就能成为优秀的人,这其实是错误的。
孩子的成长过程,是一个对周围环境不断模仿的过程,很多人长大了会发现,自己虽然不认可父母的行为;但早已在不知不觉间,成为父母一些脾气、性格以及思考方式的翻版,等到我们想改变这些的时候,却需要花费很大的意志以及精力。
教儿教女先教己
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教育”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:“教,上所施,下所效也”,“育,养子使作善也”。这启示我们,教育孩子之前,我们最先要做的一件事,就是审视自己。
美国教育学家维克勒马曾做过一项社会调查,他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访问了330名美国中西部的白人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,了解他们在饮食、运动、吸烟、喝酒和睡觉等方面的习惯。
结果显示,那些有着吸烟、酗酒等不良嗜好的父母,他们的子女90%都有相似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。
这正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语: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未成年阶段的孩子,就像是一面镜子,镜子里显现的模样就是他最亲近之人的图案拼贴,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,他们的认知途径有限,父母无法对镜子里的模样进行“美图秀秀”,但也请父母不要教授给孩子那些不光彩的品质。
如果你期待孩子彬彬有礼,温和敦厚,就不要总是遇事暴跳如雷。
如果你期待孩子作息规律,早睡早起,就不要自己每天晨昏颠倒。
如果你期待孩子奋发图强,寒暑不辍,请首先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。
以身作则的父母,是孩子最完美的榜样,孩子自然有样学样,把好的品德、习惯融入了自身血液,成为一种性格。长大以后,在社会的大染缸里,即使见识很多东西,但是,内在的良好本性,能成为一种保护机制,让他们少走弯路,避开危险和不良影响。
相反,如果在年幼的时候,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错误的示范,那么他自身的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,等到成长起来之后;即使有好的教育环境和指引,也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扭转,甚至明知什么是好的,也很难抹去原生家庭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。
最好的言传身教——和孩子一起成长
我始终觉得,我们大谈教育的方法和技巧,其实只是孩子成长的冰山一角。有时候,孩子的教育,拼的是功底,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。父母的整个人生,都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。
孩子的教养,拼的是父母的功底
我在文章里经常建议家长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,因为我发现,现在很多的父母,在结婚生孩子以后,生活上便处于一块“心理舒适区”,父母自己是回避成长的、拒绝终生学习的,于是人到中年,总会陷入到家庭、职场等困局当中。父母不愿意成长,是知道成长意味着要冒险,也伴随着苦痛,这个过程,会有煎熬,也会迷茫和焦虑,但熟不知每个困境背后,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。
我们坚持思考,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。当问题解决之后,我们的人生也变得更通透,更顺畅,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。
好父母,永远不会停下成长的脚步
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、不断进步、自我成长的父母。
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上天送给父母的一份贵重的礼物,那么与此同时孩子的存在也给了我们一个作为家长、作为人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。
著名媒体人杨澜这样分享她的育儿经:
“别把劲儿都使在孩子身上,如果自己充实、快乐,有责任感,有情绪管理能力,孩子会模仿你的。”
给孩子上再好的学校,都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
从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来看,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似乎更重一点。所以,我在这里劝广大的妈妈:人到中年,路要越走越宽才好。低到尘埃里,洗手做羹汤,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。但是,仅仅懂得柴米油盐,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。
教育孩子的王道,是执着地栽培自己。我们总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,但其实,孩子的起点,就是父母的肩膀。
最理想的状态是,孩子懂的,我们懂;孩子不懂的,我们也懂,至少,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。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,既是为自己,也是为孩子。
所以,孩子的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,更是家长的自我教育,为人父母要育人,必先育己。这句话与君共勉。